ERP系统下的数据逻辑分析
如何保证财务数据准确、及时、完整?从数据的流向方面,应该从业务端数据、业务端到ERP系统端、财务数据处理三个方面把控。业务端数据包括业务端直接在ERP系统数据和通过单据收集的业务端数据,这个方面需要规范好业务端输入的准确性、及时性、完整性。业务端到ERP系统端主要是业务数据需要了解系统数据逻辑。财务数据处理如果是ERP系统下,则是需要规范ERP系统下的会计处理。由此在ERP系统下,企业会计处理要做到准确、及时、完整,对于系统的了解不能局限于如何操作,还要了解系统数据的逻辑。理解ERP系统设置01为什么要了解ERP系统设置?目的之一就是要知道系统如何将业务端数据,利用系统设置转换为财务所需的数据。首先我们来看这一个问题:两张发票,数量、单价一致但价税合计不一致,一个是:2594.50一个是2594.48,无税金额也不一致。数量25,含税单价:103.78,税率13%。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问题呢?若报价含税:
快盈lV入口500万价税合计=103.78*25=2594.5若报价不含税:
无税单价=103.78/1.13=91.84
无税金额=91.84*25=2296
价税合计=2296+2296*13%=2594.48那么看看价格表记录:发现两个不同供应商对应的存货记录一个是报价含税一个是不含税;若报价含税,则数量、税率、报价不变,依次计算:
快盈lV入口500万价税合计=含税单价×数量
无税金额=价税合计÷(1+税率)
税额=价税合计-无税金额
无税单价=无税金额÷数量若报价不含税,则数量、税率、报价、扣率不变,依次计算:
快盈lV入口500万无税单价=含税单价÷(1+税率)
快盈lV入口500万无税金额=无税单价*数量
税额=无税金额*税率
快盈lV入口500万价税合计=无税金额+税额从上面两个计算公式就可以看出计算结果的不同了,一个是以含税价格为准推算无税价格,另一个是以无税价格为准推算含税价格,自然会出现尾差情况。价格是否含税直接影响到了对金额的计算结果,一般出现此情况时都是客户单价设置是否含税与实际发票单价是否含税计算相反造成(客户习惯以金额为准),可以通过逐步查找客户价格设置情况,修改系统使其与实际发票算法一致。然后对于ERP系统下的成本核算,作为企业会计不能只是了解“料工费”的归集和分摊,还需要知道业务端数据如何进入ERP系统,这里就涉及系统的设置问题了。这里以制造业生产为例,探讨系统设置。非系统模式下,企业组织生产按照工单管理模式,数豆职人工厂是生产豆粉的公司,其分为三个工序,挑选、粉碎、包装,每道工序所需资源为:筛选和清洁机器、粉碎机、包装机和封装机。三个成本中心分别为:挑选车间、粉碎车间、包装车间。成本对象为:黄豆粉和黑豆粉。如果没有ERP系统,企业收集整个生产过程之中的数据,更多的依赖纸质单据(工单),那么业务端数据的准确性、及时性、完整性方面可能存在欠缺。对于成本初学者,更多的人只是关注怎么算成本(归集与分摊)。比如企业是以实际工时(机器工时、人工工时等),作为分摊人工和制造费用的标准。那么分摊规则是:按照实际耗用的工时来核算在产品和完工产品应该负担的成本。车间将每天的工时信息统计上报。成本计算时系统先按成本构成项目加总计算总成本。用总成本除以实际总工时得出分配率。再用在产工时乘以分配率得出在产品应负担的费用。用总工时减去在产工时再乘以分配率得出完工产品应负担的费用。分配公式:
分配率=待分配费用、实际总工时
完工产品应负担费用=(实际总工时-在产品工时)*分配率
在产品应负担费用=在产品工时*分配率假设当月生产数豆机器工厂,有四个车间,三条产线(A、B、C三个产线,本例子只计算A产线),其中A产线实际工时240,在产工时60。A产线根据领料单材料费用20万(完工产品15万,在产品材料5万),人工费用10万,制造费用8万。人工分配率=100000/240=416.67,
完工产品应负担人工=(240-60)*416.67=75000元
在产品应负担人工=60*416.67=25000元
制造费用同理以上计算和成本教材里面比较,只是从车间(假设为一车间、二车间、三车间),细化到产线(A、B、C三个产线)。但是如果只是按照以上计算,还是停留在理论成本计算,与实务相差甚远。ERP系统的成本,通俗说更多的是计算工单成本。A产线实际工时240,其中在产工时60。当月A产线有100个工单(工单实际总工时240,其中完工工单工时180,在制工单工时60)。其中A01工单完工(工时20),A02工单未完工(工时5)。则计算工单人工分摊成本人工分配率=100000/240=416.67,
A01完工工单分摊人工:20*416.67=8333.4
A02在制工单分摊人工:5*416.67=2083.35
当月其他99个工单人工分摊同理,制造费用计算同理。但是以上计算就一定准确吗?不一定,还需具体结合生产实际来分析。假设以上计算是基于A产线产品生产节拍较快,当月工单都在当月完工,各工序之间不存在跨度较大的流程。如果A产线18个工序,根据生产实际被划分为三个半产品。成本中心也划分为甲乙丙三个中心归集费用。甲成本中心作为贴片环节,乙成本中心为插件环节,丙成本中心为组装环节。各环节下涵盖不同小工序,合计18个工序。假设甲成本中心归集人工2万,实际工时40,乙成本中心归集人工5万,实际工时150,丙成本中心归集人工3万,实际工时50。合计人工10万,合计实际工时240。甲成本中心分配率=20000/40=500,乙成本中心分配率=50000/150=333.33,丙成本中心分配率=30000/50=600。
快盈lV入口500万举例:那么工单甲A001完工工时8,分摊人工:500*8=4000。工单甲A002在制工时3,分摊人工:500*3=150。甲成本中心其他工单计算略。
乙丙成本中心工单成本同理可得(计算略)以上计算就一定准确吗?还不一定。还需要根据实际来看,假设数豆机器人工厂,有A、B、C三个产线。每个产线的第一工序是贴片,那么成本中心需要设置贴片成本中心。假设贴片成本中心人工成本100万,实际工时50,分配率=2,贴片成本中心三个工单:A01工单、B01工单、C01工单。需要各个工单实际工时*分配率。然后A、B、C三个产线第二个环节和第三个环节,是各自产线归集分摊。初学者对于成本学习,可能就此停留在在这里,但是实务中成本核算更多的在于业务的规范,以及对于异常业务在系统中处理为非异常。比如实际工时和在产工时,实际能够准确取得?在系统中如何控制?比如A、B、C三个产线出现人员调拨,工时如何管控,系统记录是否异常?比如A产线有十八个工序,那么系统怎么根据工序设置取数,是否需要在十八个工序之间设置几个半产品,还是设置十八个半产品? 所以在ERP系统下,我们必须了解系统的设置,只有了解系统设置,才能明白数据如何在各环节流转,以便规范业务和发现业务数据问题。以下简单举例阐述需要了解系统的一些设置,具体企业可以根据自家企业ERP蓝图进行了解。
ERP系统数据逻辑举例02
快盈lV入口500万(一)系统表单数据逻辑(以采购与应付账款举例)采购环节
数量
价格
税额
合计
采购合同
合同数量
合同不含税价
税额
价税合计
采购订单
采购数量
取合同不含税价
税额
价税合计
采购应付单
应付单数量根据采购入库发票价格及采购费用分配等作为应付单价格
税额
快盈lV入口500万不含分配进入的采购费用采购入库单
实际入库数量根据采购应付单反写入库价格
如果本月采购入库单未下推应付单,则采购入库单价格为采购订单价格。(如果分配计入采购费用,则含分配计入采购费用)
如果本月采购入库单下推应付单,则采购入库价格为根据采购应付单反写金额(如果分配计入采购费用,则含分配计入采购费用)
税额
价税合计
采购付款单
实际付款金额
税额
实际付款金额(二)系统成本调整举例1.入库成本调整入库成本调整因系统不同可能存在多种处理方式,以下用常见的方式,举例说明入库成本调整单(系统存在多种调整方式,以下举例其中一种差异调整方式)。(1)所有材料不管当月是否收到发票,都是先暂估入库。
借:原材料 10000
贷:应付账款-暂估款 10000(2)收到发票月份
①一致
借:应付账款-暂估 10000
快盈lV入口500万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 1300
快盈lV入口500万贷:应付账款 11300 ②不一致
快盈lV入口500万借:应付账款-暂估款 101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1313
贷:应付账款 11413(3)入库成本调整单
快盈lV入口500万借:原材料 100
贷:应付账款-暂估款1002.出库成本调整采购入库调整单生成出库成本调整单:支持“按上期出库、结存比例”、“不生成”和“全部生成”三种调整方式。采购入库调整单是由发票金额予以前期间入库成本存在差异时补差生成,因是前期入库,因此存在前期已部分耗用或全部耗用的场景,而当期收到发票补差是对整个入库单的成本调整,如当期期初库存数量与补差数量不匹配,则容易导致调整后的期初加权平均价偏低或偏高,甚至成本极其异常的情况。通过按上期发出、结存比例生成出库成本调整的话,可以科学合理地使期初加权平均价回到真实成本范围。选择“不生成”,则不生成出库成本调整单,但入库调整后的期初成本可能失真或异常。选择“全部生成”,则入库成本调整单全部生成出库成本调整单,期初成本不受入库成本调整单的影响。系统可以设置是否根据入库成本调整单生成出库成本调整单。如果勾选的话,此入库成本调整单会生成对应出库成本调整单。例1:9月某物料A采购入库100个,暂估1、个,成本100,出库20个,成本为20;10月收到采购发票单价为2、个,采购发票核销时生成采购入库调整单100*(2-1)=100调整后的存货单位成本=(100-20+100)/(100-20)=2.25。根据参数按上期出库数据与结存数量的比例将生成出库成本调整单100*20/100=20,即存货单位成本=(100-20+100-20)、(100-20)=2虽然实际业务比这个案例复杂的多,但通过此种处理,可以较真实地反应存货成本。假设上例系统勾选了根据采购入库成本调整单生成出库成本调整单,且材料加工产品全部销售出库。则分录为:
出库成本调整单
快盈lV入口500万借:主营业务成本 100
快盈lV入口500万贷:原材料 100例2:2021年9月采购入库单A物料数量10个,单价1USD,金额10USD,2021年10月应付单A物料10个,单价1.5USD,金额15USD,主账簿本位币为RMB,勾稽核算参考如下表:单据
数量
原币单价
金额
汇率
本位币单价
本位币金额
采购入库单
10
1
10
6
6
60
应付单
10
1.5
15
7
10.5
105
成本调整单
45成本调整单调整金额(本位币)为45,其中:
快盈lV入口500万价格差异=(应付单原币单价-入库单原币单价)*数量*应付单汇率=(1.5-1)*10*7=35;汇率差异= 入库单原币单价*数量*(应付单汇率-入库单汇率)=1*10*(7-6)=10成本调整单调整金额(本位币)为45,根据系统设置此45可以根据实际调整原材料、库存商品、主营业务成本科目。有的系统设置是,所有的材料不管是否当期收到发票,统一以暂估方式生成会计分录。但是要注意,暂估金额只是一个过渡。同一期,暂估入库金额会直接按应付的金额核算,如果你先把暂估入库生成凭证了,然后再生成当期取得发票分录,也会产生成本调整单。3.成本调整系统设置
以上了解系统基础设置,了解系统生成流程设置,一个层面是知道成本数据是如何在系统各个环节流转的,另个一个层面就是对于非标准业务转换为标准业务。
比如涉及成本异常处理:在生产流程中存在生产异常的处理,如终止或作废生产订单,当核算在制品成本时,该工单在制材料成本需要转出。根据系统不同,存在两种处理方式。
快盈lV入口500万1.如果还未有完工数量,必须先做生产退料,再终止或作废生产订单时。
借:原材料-原材料
快盈lV入口500万贷:生产成本-材料费用
2.如果生产了一半已形成工序在制品,则终止或作废生产订单时,系统会自动生成【成本调整单】
快盈lV入口500万借:生产成本-成本调整
贷:生产成本-材料费用
快盈lV入口500万对于成本调整金额,如果需要将其调入当期正常生产订单中,那么就需要进行月底的二次计算。将自动生产的成本调整单的金额汇总后,手工录入到【费用数据表】中,建立单独的费用分配组【成本调整分配】,并手工创建分配标准,分配标准中需要剔除当期生产终止作废的生产订单。
快盈lV入口500万成本计算后,将把成本调整金额转入当期生产成本中。
快盈lV入口500万借:生产成本-材料费用
贷:生产成本-成本调整